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秦灭六国(2 / 2)

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便是秦昭襄王蚕食六国的真实写照。可惜当时的六国并没有意识到“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或者说他们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但却只能匍匐在大魔王的阴影下瑟瑟发抖。】

六国国君:天幕说什么大实话,是我们不想反抗吗,这不是有心无力吗。

苏洵立刻跟两个儿子显摆,“为父的文章被天幕认可了,你们也要努力啊。”

苏轼:“父亲,儿子的《寒食帖》早就出场了。”

苏洵:“那是你未来写的,现在可有什么名篇?”

苏轼:你年纪大,你有理。

【秦昭襄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是个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不止楚怀王客死异乡,魏襄王韩襄王也相继去世,魏、韩局势动荡。次年,秦昭襄王派兵攻打韩国,秦国将领向寿夺取了武始,左庶长白起夺取了新城。韩国眼看不能抵挡,便派人到魏国求援,魏国担心唇亡齿寒,当即命公孙喜前去援助韩国,东周也派人加入了韩、魏联军,秦国以十万人对抗三国联军二十四万兵马。】

【秦昭襄王提拔白起为主将,与三国联军在伊阙对峙。此时,韩魏两国都希望对方当先锋,自己在后策应,双方都想保存实力,谁都不想先与秦军交战,两军貌合神离。】

评论区

“还没打就想着撤退。”

“韩魏已经被秦国打怕了。”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打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白起发现后,便用少量军队钳制韩军主力,用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魏军没有防备,仓促迎战,很快便大败而归。韩军被魏军的溃败影响,军心不稳,士兵哗变。立刻遭到秦军左右夹击,韩军也步了魏军后尘,溃败而逃。】

【白起乘胜追击,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攻占伊阙,夺取魏国数座城池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战后,韩国精锐损失殆尽,魏、韩两国割地求和,秦国则以不可抗拒之势向东进击。】

【伊阙之战彻底扫平了秦军东进之路,可谓白起的成名之战。】

评论区

“人屠的出场秀。”

“东周是来当拉拉队的吧。”

“他可能是来站台的……”

周郝王:尊王攘夷,寡人支持的一方就是正义的一方!

秦昭襄王:你怕不是还活在两百年前。

【自从楚怀王客死秦国,楚国上下都很惧怕秦军,楚襄王与秦国议亲,重新修订盟约,秦楚之间保持了数年的和平。而这几年,秦国一直在进攻魏国、韩国,两国屡战屡败,不得不割地求和。】

【昭襄王十六年,秦军攻打韩国,占宛城。十七年,魏国割地400里,韩国割地200里。十八年,白起再次攻打魏国,占据魏国六十一个邑。二十年,打魏国,占新垣、曲河。二十一年,打魏国,占安邑。二十四年,打魏国,占安城,前锋打到了魏国都城大梁……】

评论区

“……”

“魏国:你不要过来啊!”

“求魏国心理阴影面积。”

【当然,魏国并不是独一份,秦昭襄王是时间管理大师,在关照魏国的同时,对于其他五国也没有放过,除了燕国距离太远,中间隔着赵国,没有发生直接战争外,其他国家都被大魔王赢稷频繁攻略。】

评论区

“尤其是赵国。”

“太惨了!”

赵武灵王:“天幕倒是说清楚啊,我赵国怎么了,还有长平之战是怎么回事?”

赵王也不必心急,赵国这么重要,天幕总会说到的。

【面对秦国的强势崛起,六国也曾合纵攻秦,但结果却充满了戏剧性。】

【秦昭襄王十九年,嬴稷称西帝,派遣使臣尊称齐湣王为东帝。齐王听从谋士苏秦之策,自去帝号,并约诸侯合纵攻打秦国,但六国各怀心思,合纵无功而返。】

【昭襄王二十二年,燕、秦、楚、赵、魏、韩六国在秦王组织下联合攻齐,在燕军名将乐毅指挥下大败齐军,长驱直入,攻占齐国都城临淄,攻取齐国七十多城,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两城,齐王逃奔于莒,近乎灭国。五年以后,在齐国名将田单指挥下,齐军才打败燕军,收复失地。】

评论区

“这波是反向合纵!”

“从西往东或从东往西,都是纵向的嘛。”

【在此之前,秦国与齐国是战国时期的东西两极,其他五国都要受到他们的挤压,秦国攻打齐国是为了与齐国争夺话语权,从两极成为一霸。那么,为什么其他五国也这么积极呢——当然是因为齐国的骚操作。】

齐桓公:“后世的孽障又做了什么?”

管仲提醒道:“此齐国非彼齐国!”

齐桓公:……

是啊,战国时期已经没有姜齐了,哪个国家统一也与自家无关,但是,“寡人想看他们的笑话。”

管仲:您高兴就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