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6章 优良传统(1 / 2)

训练的时候不近人情,但是对于士兵的情绪关照刘裕同样无微不至,从吃喝拉撒到喜怒哀乐,刘裕从来都是无微不至。

仅仅一个月时间,士兵们都熟悉了这个比县太爷官还大的自家正六品都头。有一个叫做王六的士兵,家里老娘去世了,刘裕自掏腰包三两银子,并且给他放了假,让他回去处理后事。

自从这件事情传扬开之后,士兵们对于刘裕都更加爱戴了,有什么高兴的事情都愿意跟他分享,有什么烦恼也会跟刘裕倾诉,出了什么难事也会找校尉帮忙,有矛盾也不再私下解决,只找刘裕评判。

每天晚上巡营的时候,都有士兵围上来打招呼,让刘裕讲两句。于是刘裕决定每天晚饭后到睡觉前把人都聚拢在一起,让他们学点知识,读书识字。

“都头,这能行吗?”孟怀玉又一次提出了质疑。

刘裕回道:“怎么不行?咱们也不跟士兵们讲什么四书五经,就是唱个歌,读个诗顺便学点东西而已,正好把晚上的时间占用了,也省的他们每天晚上无所事事喝酒赌钱。”

孟怀玉一听刘裕是这个意思,立马就同意了,因为军法官经常要处理那些因为喝酒误事的士兵。

对于刘裕这次的决定,下层士兵们的情绪就没有上一次强烈了。

一方面是时人对于知识的敬畏,在老百姓朴素的认知里,那些士族高门之所以高贵,就是因为家里密不外传的知识。

另一方面就是刘裕已经得到士兵们的信任,在士兵们看来都头的决定肯定是为自己好,哪怕不理解也要认真执行。

由于刘裕被谢玄叫去,第一次的课程由孟怀玉代讲,士兵们的反响并不好,孟怀玉不会讲课,更不知道士兵们能接受什么,所以一堂课下来士兵们听的云里雾里。

于是刘裕针对这个改变了策略,先开始只教唱歌,反正军队的歌也不需要什么腔调,主要是喊出来的合辙押韵就行,再加上士兵们都出身北方流民,于是刘裕第一次教授的就是宋朝沈括的《凯歌五首》。

这首歌正好是沈括当初抵御西夏侵略时创作的,歌词简单易懂,而且正好契合了士兵们仇恨胡族的情绪,所以学得非常之快。

不过两三天,整个斥候三都出操时都整齐地高唱:“先取山西十二州,别分子将打衙头。回看秦塞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

天威卷地过黄河,万里羌人尽汉歌。......”

歌声震军营,其他队伍听得一愣一愣的,不过这首诗确实气势雄浑且朗朗上口,没几天整个左军的士兵都学会了,只不过没有经过军官的允许,都不敢在出操时唱而已。

意见报送到孙无终那里,孙无终特地跑到左军三都这里体验了一把士兵们的夜校课程,对此大为赞赏,上报给了龙骧将军胡彬,请求嘉奖刘裕。

报功文书到了胡彬的案头,胡彬看了几眼直接就给扔了:“胡闹!给一群泥腿子上课,这不是在侮辱前圣先贤吗?把孙无终给我叫来!”

劈头盖脸挨了一顿臭骂的孙无终依旧一脸不解,但是又不敢对上官还嘴,这既是军队中上下分明的表现,也是贵族门阀对于寒门庶族的压制力。

胡彬大声命令道:“去,把这个胡乱作为的校尉给我撤了,让他滚出北府!本将不想在看见这个名字出现在军册上!你,罚十军棍!”

“将军,这......”孙无终听见命令迟疑了一下,小声问道:“这个刘裕是谢将军的学生,您要不要请示一下?”

“谁?哪个谢将军?谢琰吗?那就让他滚到后军去!”胡彬依旧骂骂咧咧。

孙无终看胡彬理解错了,再次拱手解释道:“不是那个谢将军,而是咱们的大帅,兖州刺史谢建武。”

等级相差太大,为了表示尊敬,孙无终连谢玄的字都不敢提,只敢称呼谢玄的官职,建武将军。

听清了孙无终的话,胡彬愣了一下,迟疑了一会儿才看了看地面上皱巴巴的报功文书道:“东西给我拿过来。”

“是。”孙无终赶忙弯腰拾起,放在胡彬的书案上。

胡彬将毛笔拿起来又放下,内心中世家子弟的骄傲让他实在不愿意在上面写个‘准’字,犹豫半晌最后拿起文书,走向谢玄的帅帐。

见胡彬离开,孙无终急忙奔向校场,在人群中把刘裕给叫了出来。

看见孙无终面露焦急,刘裕擦了下汗问道“孙大哥,出了什么事情?”

孙无终也不跟刘裕摆上司的架子,直接道:“德舆,我好想给你添麻烦了。”

“怎么了?”

孙无终就把自己来斥候三都视察报功,胡彬大发雷霆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刘裕,最后道:“这事也怪我,早知道就不多嘴了。现在胡彬去了大帅那里,也不知道最后是个什么结果。”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