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夏时光>历史军事>凿壁窥光> 第62章 东南亚及南亚文明概述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2章 东南亚及南亚文明概述(2 / 4)

老民族仍然保留着人类大迁徙之前的生活方式,其中的一些古老民族仍然喜欢赤身露体、纹身和穴居,以采集和狩猎为生,过着群婚、郎婚、一妻多夫等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方式。他们居住在简易窝棚或者山洞里。其中的一些农牧民族在农业方面仍然保留着远古的刀耕火种的遊耕方式,在畜牧业方面他们以圈养牛、猪、羊、鸡、鸭等畜禽。农牧民族往往居住村寨里,村寨里有很多家庭,由寨主和寨班管理村寨事务,每一个家庭是一个独立生产和生活单位。

在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缅甸、印度阿萨姆邦、尼泊尔、中国西藏、中国云南等地区的古老民族仍然保留着母系氏族的社会制度及生活方式,这些民族仍然崇尚“女尊男卑”,女性具有部族及家庭的统治权、神权(定义神、以神沟通、解释神旨意、占卜决断、算命看病、消灾避祸、礼仪和祭祀等)、财产继承权(包括土地、物资和金钱等有形资产,以及生产技术等秘技、文化及宗教典籍及思想等),男性只是女性的附属。

文明发展越古老社会越容易出现思想保守和固化,在地理上,各民族已经根据各自的生产方式和占据自然资源和地盘,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文明社会和国家。这些国家往往以山脉及河流为界,阻隔彼此交通,各民族之间“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来”,在末次冰河期中后期,在中南半岛上基本上形成了古泰族国家如暹罗(今泰国、老挝、越南北部)、掸国(今泰国西部)等;高棉族国家如占婆(今越南南部)、真腊(今柬埔寨Caboja)、骠国(今缅甸中西部)等古老国家,古泰族的主体为农耕民族,高棉族的主体是海洋民族,高棉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融入采集民族、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中,这些民族继承了人类的早期文明,并发展了具有东南亚特色的人类文明。

南亚次大陆是人类种族构成最复杂的地区,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棕色人主要生活在南亚次大陆南部和中部地区,他们以采集、渔猎为生;黄种人主要居住在南亚次大陆东部和北部,在恒河流域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白种人主要生活在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及印度河流域地区。

在末次冰河期人类大迁徙中,居住在南亚次大陆的白种人,他们向西进入伊朗及阿拉伯半岛等地区,向北进入中亚地区、高加索地区和欧洲地区,他们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末次冰河期大迁徙时机来临时,居住在中南半岛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向西迁徙到南亚次大陆东北部,在这里开发农业区和畜牧区,并当地土著人融合成泰米尔民族,泰米尔语深受古泰语影响,泰米尔语保留很多古泰语词汇和文化概念。随后,到达南亚次大陆东北地区的农耕民族和畜牧民族为了避免与白人发生冲突,他们停止继续西行,北上进入青藏高原等无人区,发展农牧业,然后再通过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西麓进入印度河流域及中东地区,以当地土著居民融合后,发展了印度河早期的农业文明。

在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地区之前,南亚次大陆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同属于一个文化圈,在种族、民族、生产方式、社会形式、文化及宗教等方面都属于同类模式。

雅利安人是在中东和南欧地区形成的以白人为主体的游牧民族,他们与中亚地区阿尔泰人有血统和文化渊源,也许他们通过通婚和劳务等方式从阿尔泰人那里学会畜牧和游牧技术,因此他们能够顺利从采集和狩猎的谋生方式转换到畜牧和游牧的生产方式。

距今4300年至距今4100年之间,地球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冰河期,这次小冰河期使生活高纬度地区的雅利安人的经济遭受了灭顶之灾,因此生活在高加索地区和欧洲地区的雅利安人首先向南撤退和侵略。他们占领中亚及伊朗地区后,他们大举入侵资源很丰富的南亚次大陆。

雅利安人入侵恒河流域地区后,他们与泰米尔族和古泰族为主的农耕民族爆发了战争。由于战争的惨烈和大量消耗,让以温和的农牧民族很快产生厌战情绪,为了躲避雅利安人战争锋芒,黄种人为主的农牧民族撤出印度河流域地区及恒河上中游等地区,他们退守到今孟加拉国、印度阿萨姆邦、尼泊尔等古泰民族的故地,甚至一部分民族退回中南半岛故土。

古泰农牧民族感觉退无可退时,他们开始在南亚次大陆东北部地区顽强抵抗雅利安人的进攻,最终,雅利安人深感无法打败古泰人,因此雅利安人退出该地区,在恒河上游及旁遮普地区建国,与南亚次大陆的古泰族等各种和平共融。

雅利安入侵战争结束后,南亚次大陆的民族分布格局基本形成,这个格局经过岁月洗礼后,形成今天南亚次大陆民族地理格局和社会格局。

东南亚及南亚次大陆地区是唯一保留着末次冰河期人类古老文化的地区,这个地区的人类文明具有几万年以上发展历程,因此该地区文化神秘而高深莫测。在进入南亚次大陆之前,雅利安人没有什么文化积淀,他们要统治南亚次大陆的人民,他们必须借用东南亚的古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